第一屆|2020|多元貢獻類
吳宇舒

吳宇舒
社會教育學系|2004大學
東森新聞台《東森晚間新聞》主播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 畢業後曾在電視台做為記者跑了兩年政治線新聞,後於25歲便登上主播台播報新聞,是少數七年級生便能站穩「黃金八點」時段的中生代主播。其專業的表現及台風讓其成為台灣公認的受各年齡層喜愛的明星主播。清新專業的新女強人形象,榮獲2007年marieclaireTAIWAN女力接班人大調查第三名
- 曾於2017年榮獲LiTV年度OTT影視大賞年度新聞媒體人獎的殊榮
- 主持過許多節目,如《莒光園地》主持人、《東森晚間新聞》當家主播、《直播線上》主持人、《海峽拚經濟》主持人、《2020大選開票看東森》即時分析主播等
- 曾跨足廣告、電視劇演出、中華職棒開球嘉賓、雜誌人物、公益活動等。公益活動如2006、2007年分別隨世界展望會與林志玲、王力宏前往史瓦濟蘭、寮國採訪
撰文/校友記者 饒辰書 2020.10
「自古英雄多寂寞」 這是她大學四年的寫照
現任東森晚間新聞主播的吳宇舒,從高中就對政治頗有興趣,大學填志願時便以新聞系為第一志願,沒想到進入臺師大社教系新聞組後,「為師為範」的環境反而曾讓她深感挫折。「我立志不當老師,但是整個學校的風氣還是大家都要當老師,所以我顯得很奇怪,這是我大學四年『最大』的挫折」吳宇舒解釋,雖然自己在新聞組,不過當時身邊同學各個去輔系、修教育學程,把「當老師」作為人生的第二選擇,因此令她在這個環境顯得特立獨行,不但有挫折感,更在追尋新聞夢的路上有孤軍奮戰之感。
為了突破這個困境,吳宇舒在大學四年間於校內外都積極參與各種課程、講座與活動。例如她曾參與廣播社、管樂社與師大青年報,也不斷的向外投遞實習、工讀履歷,希望從中獲得學習與成長的經驗。回想最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堂課,便是黃惠萍老師開設的採訪寫作,有天課堂上邀請到當時仍是報社記者的劉寶傑,宇舒說,「當時只要有相關的演講我都會去聽,但不是每個講者我都有印象,不過寶傑哥就是其中之一。」
吳宇舒於2004年透過招考進入東森電視台,擔任政治中心記者,主跑市政新聞。一年半後於內部招考開始接受播報訓練,2005年成為主播。剛就任主播時的吳宇舒負責播報夜間新聞,兩、三年後轉任黃金時段1800晚間新聞至今。除了擔任晚間新聞的主播外,她也曾任政論節目《直播線上》主持人、《莒光園地》主持人、拍攝過廣告、成為時尚雜誌封面人物、擔任中華職棒開球嘉賓等。
特殊時空背景下的耳濡目染 燃起內心的記者魂
為什麼內心會興起想當記者的念頭,吳宇舒認為要追溯到高中時期的時空背景。2000年從臺中女中畢業的她,時逢臺灣政治的一波高潮,當時在學校聽老師講、回家則是爸爸在看政論節目,在如此耳濡目染之下,讓她有了要當記者的想法。同時因為對政治感興趣,因此她在大學期間曾輔修公領系,剛進入新聞界也是以「市政」為主要跑線。
回到2004年,當時整體經濟不景氣,許多大學生選擇畢業後先繼續攻讀研究所,吳宇舒也不例外。「我生平第一次補習,竟然是為了考研究所」吳宇舒強調,人生第一次補習就為了要上研究所,然而最終卻無緣收場,於是畢業後就直接進入業界工作,「其實現在回想會有因禍得福的感覺」。
同年暑假吳宇舒順利進入東森電視台擔任政治線記者,不過回想求職階段,她感慨地說:「『師大』這個標籤對當時在找工作的我而言,的確有一點阻礙,業界常會懷疑從師範體系出來的學生,是否在新聞領域有足夠的能力。」儘管如此,吳宇舒認為要拿掉這個標籤是需要被慢慢證明的,就像在她進來這個產業以後,往後的學弟妹就能更容易被這個領域接受。
成為一個記者 先解開「師範」的枷鎖
「師大最大的資源,是地理位置」吳宇舒認為這是師大學生非常珍貴的資產,尤其對新聞有興趣的她而言,得力於師大的地理位置,讓她能即時且方便的接收整個臺北市最精華的資源。除此之外,吳宇舒也表示自己在大學相當活躍,不論是社團、系學會或各種演講,她都不會缺席。
不過師大「純樸」的校風讓她在畢業後回顧,發現自己缺乏「社會化」的學習經驗。她解釋,「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社會化的先修,可能不如其他學校,社會化先修包括待人處事、怎麼與大人交際等。」換句話說,吳宇舒認為師大當時較「保守」的校風對培養「見世面」的歷練是相對不足的。舉例來說,成為記者去跑線時一定會和議員餐敘,而在這樣的場合就有很多禮節跟眉角是學校沒教的。因此,她也建議學弟妹在校期間要多到校外參與活動,不論是實習或打工,因為藉由這些接觸能讓自己從「學生」蛻變成為有社會常識的「大人」。
在豐富的社團經驗中,雖然吳宇舒待最久的社團是管樂社,然而她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廣播社。吳宇舒回憶,當時廣播社已廢社20年,不過因緣際會下和班上同學一手把廣播社「復興」。她笑著說,當時校慶時還會擺攤當起DJ,只要10塊錢就可以幫同學點歌,而這段有趣的經歷,甚至曾讓她有想踏入廣播界的念頭。
總結大學四年的學習經驗,吳宇舒認為對於心態、價值觀上的「內化」是這四年最大的收穫。雖然說保守的校風讓學習經驗相對單純,但這也是孕育「善良為上」的價值觀最好的環境,她指出,此時培養的「道德觀」在無形中內化於腦海,直到現在進入職場、社會,仍會堅守這樣的信念,「那樣的善心會一直留在心裡」。
因為熱愛新聞 所以再煎熬都心甘情願
喜歡「新聞」的熱情,帶著吳宇舒在這十幾年的新聞工作生活中,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與挫折,還能繼續向前進。「遇到大新聞的時候,腎上腺素會飆高」這是對從事新聞工作最刺激、也是最能形容新聞產業工作環境的一句話,不過她也不諱言的表示,途中必定也曾有過很低潮的階段,但幸運的是她並沒有想過要離開新聞界。
「所以現在跨年可以去哪?」這是吳宇舒在鮮少不需要上班的跨年夜最想問的問題,她表示,因為新聞產業的工作型態就是這樣,所以大家早就習以為常,尤其遇到大新聞要加班,這也是非常理所當然。在如此辛苦的工作節奏下,支撐著她的便是她對於新聞的熱愛,「對所有事情都保有好奇心,對任何的事情都保有質疑」,這是宇舒為新聞工作寫下的註腳。
面對社會對「新聞界」的種種質疑,讓許多學生對踏入新聞領域開始卻步,不過吳宇舒卻極力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勇敢嘗試,她認為,與其聽別人理所當然地批評媒體,不如自己實際進來走過一輪後,再為這個產業下評價判斷也不遲。同時宇舒也強調:「如果想讓新聞界變得更好,你要在體制裡面才有辦法改變,只在外面批評是沒有用的。」
獲選為亮點校友,吳宇舒謙虛地表示深感榮幸,她也特別想感謝黃靖惠老師對她的栽培與幫助,以及盧秀芳主播授予她在業界上的重要觀念。「不要因為在師大所以就限制你對未來的想像,多多向外接觸不同的東西,也許從中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而非只是教育界」吳宇舒回頭檢視自己的求學經歷,想給予師大學弟妹如此建議,多透過打工、實習接觸外界社會,拓展自己的視野。